株洲市开展“工业文化遗产”专项普查成果斐然
株洲市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崛起的工业城市,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等,50多个“中国第一”在株洲诞生,株洲工业的发展是共和国工业发展的缩影。
株洲市近现代工业遗产调查作为湖南省第三次文物普查专项普查重点课题之一,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结合本市文物普查的情况,2007年10月至今,市文物局精心组织在株洲市城区、醴陵部分地区开展“工业文化遗产”专项普查,并以此为株洲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拉开株洲市第三次全文物普查的序幕。
为了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多方协作,联手行动。文物普查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涵盖内容较多,对数据的要求较高,为确保专项普查质量,市文物局与市规划局牵头组织了有企业发展局、市志办及各大厂矿等相关单位组成的调查小组,并邀请湖南大学建筑系相关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在株洲市城区、醴陵市部分地区开展“工业文化遗产”专项调查。
二、形式多样,广纳信息。信息是文物普查的基础,只有多掌握相关信息,文物普查方可全面深入地开展。我局一方面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查阅市志、厂志收集信息,初步掌握株洲市工业发展的脉络及各大型厂矿的发展史。我们还到机关、进工厂、社区召开了不同形式座谈会,多渠道收集“工业文化遗产”相关信息。
三、全面出击,重点搜网。组织了有市、县两级文博专业技术人员、湖南大学有关专家、厂矿相关人员等30余人组成的专项普查队伍,兵分几路在株洲市城区和醴陵开展全面调查。普查队员足迹遍布株洲城市四区、醴陵城区及醴浏铁路沿线,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将普查重点锁定在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南方航空机械动力公司、株洲硬质合金厂、醴陵红色官窑、醴浏铁路等。
四、数据详尽,科学整合。根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相关技术规定,普查队员全面地收集调查对象的相关文字、图纸、影像等信息,尽量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记录文物本体及周围环境,并用科学手段进行采集,初步建立株洲市“工业文化遗产”数据库,为有效保护利用我市工业文化资源奠定了基础。在普查的基础上,我局请有关文物保护专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普查对象的保护利用进行规划,并将在此基础上制订了《株洲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大纲》。
五、以点带面,积累经验。通过“工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我局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文物普查在队伍建设、信息收集、普查方式、数据采集等方面的经验,为我市全面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通过为期四个月的调查,普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基本掌握了株洲市“工业文化遗产”的分布情况、保存现状和文物本体特征。这次试点共调查了30余处工业遗存,主要集中在30——60年代,其中以50年代仿苏建筑为主,大多主要以砖木结构为主,保存类型多样,整体风貌较好。
经初步认定有以下几种类别:
一是工业建筑,如株洲电力机车厂的联合厂,始建于1936年。厂房为单层三跨钢结构,车间主体钢构件为英国凡尔赛康结构厂承制,全部构件铆焊成形,加工精细,现场拼装,用独立扒杆吊装。是华南地区建设最早、沿用时间最长的大型铁道工业建筑,为新中国机车生产奠定了基础,见证了中国机车的发展历程,该车间曾诞生了中国电力机车史上多个“中国第一”,对中国机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外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亦保留了部分厂房,醴陵发现了30、40年代水力制泥作坊,醴浏小铁路也留下一些遗存。
二是公共建筑类,如厂房、科技楼、专家楼、宾馆、招待所、俱乐部、专家文艺室、幼儿园、医院等等。公共设施种类齐全,保存较好,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厂发展史。其中南方动力机械公司的南华幼儿园、医院建筑规模较大,本体建筑很有特色。尤其是南华幼儿园,为完整的仿苏式庭院建筑,在国内并不多见。株洲电力机车厂的科技楼是四十年代建立的,为单层砖木结构建筑,红砖红瓦,造型独特的平面布局,为独立别墅式建筑,从平面上看呈飞机的形状。
三为民居建筑。南方动力机械公司留下了大量的五十年代的民宅,大都为苏联专家设计和援建的,许多是成片分布,如红星一村、新华一、二村、建设村、中华村、幸福村等,均为以村为单位一处有十几栋,这类房子相对集中、数量较多,另外厂内还有一些50年代“自建公助”的民房,各类住房记载南方航空动力公司职工住房建设历史,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很好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
四为其它类。在南方动力机械公司凤凰山上30——50年代的防御炮台军事工程和50年代的消防塔楼,这两处具有鲜明的建筑特色和特殊意义。
株洲“工业文化遗产”专项普查,充分挖掘了株洲工业文化的资源,我局将综合各文物点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构建株洲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体系。
- 上一篇:刘魁梧主动向我所送交一批文物
- 下一篇:株洲市重要文物保护单位选介
- 返回列表